Sunday, October 30, 2011

從 8 中 4 到 4 中 2


為免和追風界脫節, 今日總結 8 4 制度推出後的情況, 並會提議另一新制(4 2).

下表顯示 8 4 制實施後, 曾發出 8 仔的熱帶氣旋風速資料. 表中展示了 8 站的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 另外亦加插了大尾篤和流浮山站. 這兩站將會是提議的 4 2 方案的其中兩站.

個案雖只得 8 , 但已包括了三大類襲港路徑: 西南面掠過吹偏東風的一類, 近距離東登吹偏西(西南)風的一類, 與及在香港上空的一類. 06 年派比安亦放在最後一列, 以作比較.



8 4 制的缺點

表中紅色格表示該站 10 分鐘風速達烈風 (> 62 km) 水平. 8 個個例中, 黑格比和巨爵達到 8 4, 反而發出了 9 號風球的鸚鵡和莫拉菲都做不到. 莫拉菲為發展成熟的熱帶氣旋, 只得 8 2 並不合理.

8個個例中, 長洲每一次都達標, 顯示該站並沒有指引性.

沙田, 青衣油庫, 濕地公園和打鼓嶺四站, 每一次都不達標, 而且從每小時平均風速數值看來, 能達標的機會頗低. 青衣油庫站在鸚鵡時錄得每小時 56, 莫拉菲時錄得 51, 好像有點機會 10 分鐘吹烈風, 但鸚鵡和莫拉菲都發出了 9 號風球. 總的來說, 4 站也沒有指引性.

與其說是 8 4, 很大程度上是 3 3. 具意義的站只有機場, 西貢和啟德. 新界大部分地區並無覆蓋.


提議的 4 2 :

參考的 4 個站為機場, 啟德, 大尾篤, 流浮山. 此外, 會以每小時平均風速取代 10 分鐘平均風速. 每小時平均風速較 10 分鐘平均風速穩定, 對於分析結果或制作工具(如豬腰)較有利.

地理位置上, 4 站的代表性並不遜於原 8 : 機場除了有重大社會價值外, 亦代表了香港西南部, 本身包含了一些長洲站的作用; 啟德站代表傳統維港附近的商業區域, 有需要時亦可由天星碼頭或中環碼頭等站取代; 原來的西貢站算是被大尾篤站取代. 大尾篤站較空曠而且受地形影響, 偏東風下風速介乎西貢和離岸之間, 其位置可代表新界東北(); 風速不濟的濕地公園站由流浮山站取代, 代表香港西北部.

8 個個案中, 現制下只有 2 個個例 8 4. 按照這新制度, 會變成是 4 個個例 4 2 達標, 包括鸚鵡(4 2), 黑格比(4 2), 莫拉菲(4 3), 巨爵(43). 另外納沙時大尾篤 77 機場 62, 也是達標邊緣.

天文台提出 8 4 制的時候, 一個重要考慮是要讓 06 年派比安達標. 如根據這 4 2 , 機場(72)仍舊達標, 啟德(58)和流浮山(41)不達標. 派比安時沒有大尾篤站的風速, 但按當時西貢(56), 打鼓嶺(36), 塔門(49), 估計大尾篤能達每小時 63 的機會應稍高. 換句話說, 派比安 4 2 的可能較高.

偏東風的時候, 4 站中以大尾篤最容易達標, 流浮山最難達標. 即是說, 只要機場或啟德(大多是機場)每小時吹烈風, 就足夠 4 2, 可以發 8 .

近距離東登吹偏西風的一類, 流浮山和大尾篤都較舊有的站容易達標. 莫拉菲的個案, 會從現時的 8 中 2 變成是 4 中 3, 表示新制下新界地區受照顧, 非常合理.


Friday, October 28, 2011

納沙 KO 氣象界 (續)(續)


06 年派比安後, 一些人士(包括本人)都認為不應再單以維港的風速作為發波依據, 及後天文台在各方壓力下採用了八中四的準則.

對於香港這麼細小的地方, 複雜嚴格的定義在警告強風/烈風的具體意義並不大. 風球是以人為本, 只要烈風會對社會運作構成影響就需要發. 烈風只影響機場固然要發, 烈風只影響大尾篤也要發, 因即使那裏人煙稀少, 位置上較偏北的大尾篤能吹烈風, 烈風也可能隨時在香港其他地區出現.

其實更重要的是天文台能否及時發波以及社會各界怎樣配合. 以納沙為例, 凌晨一時開始大尾篤達標, "睇定 D" 之下, 二時多三時發出八號比較合適. 但因為程序問題, 本來應直接發八號, 變成了"兩小時內可能發八號". 這是當年無知市民對天文台的不合理要求, 而天文台又沒有能力說不之下做成的怪物產品. 最終受害的也只會是市民.

納沙發 8 號, 8 站有 3 站吹烈風, 最初出現(十分鐘)烈風的時間為:
長洲 28/9 21:25
機場 29/9 3:05
西貢 29/9 1:27

包括機場這麼重要的站,都在發出 8 號風球之前吹烈風.以我心中對烈風警告的標準,絕對是遲發了.


在地台看到 8 中 3/4 的烈風概率圖(豬腰):

正如地台有網友提出,西面的範圍似乎大得不太合理,不知是報紙佬出錯,還是天文台只以電腦劃出來導致的問題.天文台發放這張圖,不知是否要解釋因為只有10%,所以發波前十二小時一直未有半點提示? 其實天文台早把納沙的烈風圈定得很大,怎也不可能不知道會有一點危機的...

這些圖只有在 12 至 24 小時前用才有意義,如果是現測,只需看著風速計和對這些圖有些概念便足夠了.假如下次有一個更大的熱帶氣旋(不用說 tip 那麼誇張, 600 公里烈風範圍誰敢說不可能)接近,這些圖肯定顯示 0% 的.

Monday, October 24, 2011

納沙 KO 氣象界 (續)


最近天文台和地台都有納沙相關的討論, 這裏亦稍為跟進一下.

首先是關於納沙和 80 年颱風喬伊的比較. 據天文台熱帶氣旋年報, 當年發出 8 號東北的時候, 喬伊位於香港以南 200 海浬(370 公里), 最接近香港時距離 190 海浬(350 公里), 都和納沙接近.

再看看風速:



很多站都和現在不一樣, 估計較為可比較的應為橫瀾及大老山, 最高每小時風速為 42 及 47 海浬 (78 及 87 公里), 長州亦只得 40 海浬, 和過去二三十年的八號波比較實屬很低. 但當年港內的風速都接近烈風程度, 陣風亦不弱, 發八號波也非常合理.

再回看納沙. 天文台說今次只是八中三, 即嚴格上未達八中四的標準. 對於八中幾, 估計不少網友都有質疑, 因感覺上要達標似乎比舊制難得多. 老實說, 你問我是哪四個站, 我是答不出來. 從警告上的意義, 這麼嚴格的定義可能還有點走火入魔(這不是我一個人說的吧, 當初實施新制時也有不少人提出質疑).

看當日淩晨時份大尾篤的風速:

說當日氣象站在午夜時份已爆標實不為過. 約從一時開始, 大尾篤的每小時風速 8 至 9 級. 大尾篤非離岸或高地, 除非數據有問題, 否則已有充足理據發八號波.


Thursday, October 13, 2011

怎樣才算成功? (續)


三選一, 其實每一樣都難過登天.

要做一篇可以發表的文章, 並不至於難過登天. 財源亦未必是很大問題, 你沒有聲譽沒有銜頭的話才是最大問題, 編輯可能傾向將你的文章放進垃圾箱. 假如你在行內惡名昭彰, 則更不論你做出來的是甚麼, 結果也是一樣.

商業用途也是困難, 即使你做的東西物超所值, 正常情況下, 人家也會傾向買(相信)名牌, 至少在出事後需要負的責任少了.

最後一項(政府立法)更是難上加難. 黃家香港天文台雖然潛力無限, 但亦未至於自大到這個程度. 沒有東西不可做, 但有些真的做不了, 尤其是需要較強硬件(觀測網, 超腦)的部分. 不太可能對官方有很大威脅.



開口牌唔怕打, 因為這些都沒有人夠膽去做的:

* 明年當熱帶氣旋進入南海並威脅香港,颱風數值模式將會運作

* 季度氣候預測國際化

* 風暴潮模擬測試

Saturday, October 8, 2011

怎樣才算成功?


黃家香港天文台如要成功, 人力資源必不可少. 目前就有兩個空缺, 一個負責網站發展, 另一個負責數據分析, 今年風季結束後要開發颱風集合路徑預測第二版, 還要探討明年加入其他颱風預測參數的可行性.

成功與否, 都要有些客觀標準. 以下各項只需中一項, 我就認為是成功:

* 以黃家香港天文台的名義, 在學術期刊發表研究報告
* 有商業團體使用或購買黃家香港天文台的預報產品或顧問服務
* 政府立法禁止民間直接或間接發佈天氣/氣候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