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3, 2009

國產七十四指數

民間氣象人仕或者和我一樣, 會發覺要緊貼氣象學最新發展是很困難. 我告訴你,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 業餘和專業的水平絕對有收窄的可能. 事實上, 從事氣象學工作的人有時因要專注於某方面的工作, 也未必就能夠開拓各方面的知識. 只要民間人士合力, 必可做到五年內溫故知新, 五年後緊貼大市.

當然, 民間有沒有這麼多有心人才是最大問題. 我絕不介意在這裏踢一人足球(事實上我頗獨食... 並非有波死扭果種, 係思想上的獨食, 要人地跟著我的想法去踢), 但一人力量不可能搞得起, 所以如無意外這部落將於 2010 年七月三十一日寫最後一篇. 但黃家香港天文台會繼續運作.

廢話完畢, 今日想講的其實是氣候監測. 民間也好, 專業也好, 都要找一套有系統的方法, 否則只會雜亂無章最後與吹水無異. 從國家氣候中心可以找到 74 個環流指數的數據:

1.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5E-360)
2.北非副高面积指数(20W-60E)
3.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面积指数(110W-60E)
4.印度副高面积指数(65E-95E)
5.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10E-180)
6.东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75W-115W)
7.北美副高面积指数(110W-60W)
8.大西洋副高面积指数(55W-25W)
9.南海副高面积指数(100E-120E)
10.北美大西洋副高面积指数(110W-20W)
11.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10E-115W)
12.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5E-360)
13.北非副高强度指数(20W-60E)
14.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强度指数(110W-60E)
15.印度副高面积强度指数(65E-95E)
16.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10E-180)
17.东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75W-115W)
18.北美副高强度指数(110W-60W)
19.大西洋副高强度指数(55W-25W)
20.南海副高强度指数(100E-120E)
21.北美大西洋副高强度指数(110W-20W)
22.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10E-115W)
23.北半球副高脊线(5E-360)
24.北非副高脊线(20W-60E)
25.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脊线(110W-60E)
26.印度副高脊线(65E-95E)
27.西太平洋副高脊线(110E-150E)
28.东太平洋副高脊线(175W-115W)
29.北美副高脊线(110W-60W)
30.大西洋副高脊线(55W-25W)
31.南海副高脊线(100E-120E)
32.北美大西洋副高脊线(110W-20W)
33.太平洋副高脊线(110E-115W)
34.北半球副高北界(5E-360)
35.北非副高北界(20W-60E)
36.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北界(110W-60E)
37.印度副高北界(65E-95E)
38.西太平洋副高北界(110E-150E)
39.东太平洋副高北界(175W-115W)
40.北美副高北界(110W-60W)
41.大西洋副高北界(55W-25W)
42.南海副高北界(100E-120E)
43.北美大西洋副高北界(110W-20W)
44.太平洋副高北界(110E-115W)
45.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
46.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1区,60E-150E)
47.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2区,150E-120W)
48.北美区极涡面积指数(3区,120W-30W)
49.大西洋欧洲区极涡面积指数(4区,30W-60E)
50.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5区,0-360)
51.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1区,60E-150E)
52.太平洋区涡强度指数(2区,150E-120W)
53.北美区极涡强度指数(3区,120W-30W)
54.大西洋欧洲区极涡强度指数(4区,30W-60E)
55.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5区,0-360)
56.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JW)
57.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JQ)
58.大西洋欧洲环流型W
59.大西洋欧洲环流型C
60.大西洋欧洲环流型E
61.欧亚纬向环流指数(IZ,0-150E)
62.欧亚经向环流指数(IM,0-150E)
63.亚洲纬向环流指数(IZ,60E-150E)
64.亚洲经向环流指数(IM,60E-150E)
65.东亚槽位置(CW)
66.东亚槽强度(CQ)
67.西藏高原(25N-35N,80E-100E)
68.西藏高原(30N-40N,75E-105E)
69.印缅槽(15N-20N,80E-100E)
70.冷空气
71.编号台风
72.登陆台风
73.太阳黑子
74.南方涛动指数

當中包括一些常見的, 例如 74.

只需經過簡單注冊後, 這些數據是可以下載的, 中國氣象界也還是相當開放的. 數據從 1951 年開始, 我們不但可以從中研究它們和一些天氣/氣候現象的關係(例如可研發一條颱風個數的方程), 亦可用於日常氣候監測.

稍後將會將數據加工, 並放在網頁內, 讓瀏覽人士(包括自己)一看便知道那個指數目前較高或較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