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6, 2011

寒警與熱帶氣旋警

最近地台討論區和 FB 都有關於寒冷天氣警告定義的討論. 先重申, 個人認為天文台今次並無誤失可言, 唯一可以改進的地方, 是有可能在午夜前發出寒警:



發出任何警告, 其實和熱帶氣旋警告一樣, 都要符合一些大原則(http://hkmet.blogspot.com/2011/11/8-4-4-2_06.html). 簡要地說包括: 1) 要有全港代表性; 2)要有客觀意義; 3) 市民要適應.

地台的討論主要集中在 1). 2) 方面, 天文台的 r710 則可能顯示總部的 NET 指數 14/26 為發寒(熱)警的指標.

有幾個問題可以討論. 第一是 NET 這指標. NET 包括了濕度和風的考慮, 比較適合描述室外空曠環境的情況, 明顯地可針對夏天在戶外工作或運動的人仕, 可減少因中暑而導致的傷亡. 但 NET 在冬季的意義(減少傷亡)則未必很明顯, 這隱約可從 r710 表 2 中看到.

說是客觀意義, 其實也難找到實則指標, 正如三號風球下也無人保證不可以出現傷亡. 相對熱帶氣旋警告, 冷(熱)天氣對個人的影響是比較容易控制和適應的, 因此 2) 的考慮其實可以相對較低. 另一說法是以 3) 為基礎, NET 指數 -0.4/29 (分佈兩端的 2.5%)為發警的指標, 和 14/26 似乎差距很大.

-0.4/29 和 14/26 選擇, 個人認為前者在寒警下比較合適(當然也不一定是非黑即白). 若發出條件太寬鬆, 每天都看到寒警(即使表明那一區寒冷, 有否人會注意呢), 則反而會失去警告的意義.

和熱帶氣旋警告一樣, 社會上的配合其實是最重要的地方, 用那個具體標準發警告是有需要但並不太重要. 個人估計, 懂得到避寒中心避寒的人仕, 本身就不太可能是冷死的高危族, 倒不如設立較有彈性的流動避寒車(隨意說), 在較冷天氣下到高危地區給予露宿者照料. 老人中心則只要有個簡單的溫度計就可以, 完全不用看天文台的溫度或警告.

2 comments:

pc_lau said...

「但 NET 在冬季的意義(減少傷亡)則未必很明顯, 這隱約可從 r710 表 2 中看到」

你剛好倒轉了。「It can be seen that the mortality is in general “out
of phase” with the NET in winter. However, no simi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tality and NET in
summer is observed」。同樣的結論在r444亦可找到。

Martin Wong said...

謝 pc_lau 回覆.

我說的意義是將 NET 和溫度比較, 即比較表 2 中的左面和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