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7, 2013

百年一遇的五月低溫

根據地下天文台報導,香港遭逢百年一遇的五月低溫.以下請容許我拾人牙慧,分享餅屑.

首先是定義問題.比較細心的朋友可能會質疑"百年一遇"這形容,因為發生的日子是 5 月 2 日,其實只算是 4 月和 5 月的交界,只以 5 月資料來比較會否不宜?對此有質疑的朋友除了可直接向香港天文台詢問之外,亦不妨到黃家香港氣象局網頁,查看 5 月 2 日前後的低溫記錄: WMOHK. 個人認為形容是次為百年一遇並無不妥,當然可以有更科學的分析.

是次低溫較特殊的地方,正如方志剛先生所說,是低溫的位置發生在香港附近(先假設這圖無誤導):



天文台一天前的的預報為 19 度,結果溫度為 16.6 度,以現今預報水平來說當然是較大的誤差.但如可扣除下雨帶來的 1.5 度誤差(請容許我亂來,假設各模式本來都預測無雨.有關 1.5 度低溫的依據詳見本網誌京士柏低溫系列 http://hkmet.blogspot.hk/2012/01/blog-post.html),淨誤差其實只是 0.9 度,一般寒潮都有可能發生這種誤差.

回到天氣分析,先看看當日早上的地面氣壓(以下天氣圖全來自歐中).明顯是東風潮格局,唯一較特殊的是海南東北出現低壓區,而雷州則似乎有高壓伸了出來.

地下天文台方先生指出是次低溫可能和低緯 700 hPa 東移的槽有關.從以下分析圖可看到 700 槽於 24 小時前進入北部灣,並繼續東移. 5 月 2 日早上明顯看到低壓區,但香港似乎仍明顯在槽前.說香港附近受到 700 槽相關的冷空氣影響似乎有點不符.

接著看看地面氣壓的預報誤差.可看到 48 和 24 小時誤差都比較大(顏色間距為 0.5 百帕,紅色為正).48 小時前的預測明顯低估了北部灣附近的高壓,這應該較直接和 700 槽的預測誤差有關.但其實誤差的範圍還包括廣東東部和大陸的一大片範圍,這就難以單從 700 槽來解釋了.如大家仍有印象的話,剛過去的一次雹線事件,天文台(應說各模式)也可能低估了大陸高壓的強度,以致下雨時間提早出現.




小弟才疏學淺,百思不得其解,但這裏仍可提供一個更直接剖析問題的方法: 看華南沿岸各站風向轉變的時間.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網上找相關資料,或可找業界人士幫忙.這裏只提供橫瀾當日淩晨時份的風向圖:



分析至此.較大和具體的問題是這些溫差是否和全球暖化有關,而冬季常見的寒潮預報誤差(相信不少朋友都注意到冬季低溫預測經常向下調)問題出在哪裏和怎樣可以解決.








No comments: